危害癥狀:一、生活習性。成蟲白天活動,卵成叢產(chǎn)于葉面,每雌可產(chǎn)2~3叢,每叢50~80粒。初解幼蟲群集為害,而后分散到周圍萊株上取食。老熟幼蟲在寄主植株的葉或莖上化蠅,以崛越冬。二、為害特點。幼蟲食葉并排泄糞便,污染菜株,嚴重時將葉吃光,僅留葉脈,并能鉆蛙甘藍葉球或花柳菜頭部,影響包心,造成減產(chǎn),并降低蔬菜的商品價值。
發(fā)病規(guī)律:在夏季高溫條件下,卵、幼蟲及蝸的發(fā)育歷期平均為3.2天、5.6天、7.3天,而在春、秋季低溫情況下,則分別為17.6天、40.7天、28.8天。老熟幼蟲在寄主植株的葉或莖上化蠅,以崤越冬。
病害病原:一、鱗翅目,粉蝶科。二、形態(tài)特征。(一)成蟲:體型較大,翅展60~70mm,前翅白色,頂角黑色,內緣成園弧形。雌蝶具3個黑斑,也略呈弧形排列,雄蝶無黑斑。后翅白色,有時微帶黃色,前緣具黑斑。(二)卵:瓶形,長約1mm,淡黃色,表面具縱橫網(wǎng)格(縱脊16~17條,其中12條到達精孔區(qū),有瓣飾8個,橫脊30~38條)。(三)老熟幼蟲:體長38~44mm,頭部黑色,在額區(qū)及沿顱巾溝兩側有“A“形黑帶。圍部藍綠色,帶黑點。體背黃色,體側具白毛構成的隱約的條紋,各節(jié)每側具一顯著黑斑。(四):淡黃至綠色;具黑斑或黑點。
防治方法:(1)20%甲氰菊酯乳油(中等毒)
使用30-40毫升/畝噴霧(治療性)一、于成蟲高峰期一周以后,幼蟲2~3齡期用藥。二、為延緩抗藥性產(chǎn)生,一種作物生長季節(jié)內施藥次數(shù)不要超過3次,或與有機磷等其它農(nóng)藥輪換使用。三、在低溫條件下藥效比高溫狀態(tài)下好,提倡早春和秋冬施藥。四、安全間隔期3天,每季作物最多使用3次。五、不可與堿性物質混用。六、無內吸作用,因而噴藥要均勻、周到。
(2)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中等毒)
使用40-50毫升/畝噴霧(治療性)本品為非內吸性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具有殺蟲譜廣,作用迅速等特性。安全間隔期為14天,每季最多使用次數(shù)為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