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癥狀:一、生活習性。以成蟲在石塊下、地邊雜草叢中越冬,型年4月出量,9月逐漸羽化為成蟲,10月份成蟲陸續(xù)越冬。二、為害特點。成蟲和若蟲刺吸蔬菜汁液,尤喜刺吸嫩芽、嫩莖、嫩葉、花蓄和幼英。它們的唾液對植物組織有破壞作用,并阻礙糖類的代謝和同化作用的正常進行,被刺處留下黃白色至微黑色斑點。幼苗子葉期受害則姜篇甚至枯死,花期受害則不能結英或籽粒不飽滿。此外,還可傳播軟腐病。
發(fā)病規(guī)律:一、世代。在西藏亞東、吉隆年生1代。二、越冬。以成蟲在石塊下、地邊雜草叢中越冬。
病害病原:一、為半翅目,蝽科。二、形態(tài)特征。(一)成蟲體長7.5~9.9毫米,寬3.7~5.4毫米。橢園形,橙黃或大紅色,有紫藍色黑斑。頭部黑色,側葉比中葉長,匯合于中葉前端,側緣向上卷,色淺。復眼黑褐色,單眼紅褐色。觸角黑色,多明顯短于體長之半,少數等于體長之半。頭部腹面黑色,具小頰,觸角基色淡,咚黑色,伸達中足基節(jié)后端。前胸背板橙黃色或大紅色,前緣、側緣上卷,具黑斑6塊,前2塊橫長近三角形,后4塊較大。小盾片基部中央有1個三角形大黑斑,后端每側各具小黑斑1個,致小盾片呈現后端為箭頭狀的“V”型淺色斑。前翅革質部內半黑色,在近端部處形成的寬橫帶黑色。前翅外半和端緣色淺,前緣中部、后部各生黑斑1個。膜片黑褐色,有透明的白色邊緣,整齊。胸部腹板黑色。胸側板多色淺,具不整的黑斑呈弧狀或近四方形,黑斑中央具淺色斑。各足黑色,腿節(jié)基半或大部、脛節(jié)中間黃白色。腹部背面紅色,腹端部黑色,腹背板不全黑。腹部腹面黃白色,各節(jié)前半中央1橫長大黑斑常有變異。雄蟲生殖節(jié)從后腹面觀側葉中間深凹,中央舌形骨片近于兩塊三角形,近內角基部具毛叢。(二)若蟲:五齡若蟲體長5.4~7.5毫米,寬3.8~4.8毫米。頭黑色,側葉比中葉長,匯合于中葉前端,側葉中間有長形淺斑。復眼、觸角、嗦黑色,觸角基色淺,嗦伸達中足基節(jié)。前胸背板桔黃至桔紅色,中線兩側各有近方形大黑斑1塊。小盾片及翅芽黑色,胸部腹面黃白色,足黑色。腹背外圍黃白色,至中央各黑斑間桔紅色。中央有4塊向后漸短的橫長黑斑。腹末2節(jié)黑色。腹部腹面黃白色。以上各黑斑均帶紫藍色光澤。本種與菜E.dominulus相近,但胸側板通常沒有完整的大黑斑;觸角等于或短于體長之半別于菜。
防治方法:(1)2.5%溴氰菊酯微乳劑(中等毒)
使用20-40毫升/畝噴霧(治療性)建議在害蟲低齡期時施藥進行防治,施藥間隔期為7天。與其他類型的藥劑輪換交替使用。噴霧要均勻徹底。本品以觸殺、胃毒為主,對害蟲有一定驅避與拒食作用。作用部位在神經系統(tǒng),為神經毒劑,使用昆蟲過度興奮、麻痹而死。本品不能與堿性物質混用。本品每季最多使用2次,安全間隔期7天,連續(xù)使用間隔7天。
(2)5%高效氯氟氫菊酯微乳劑(中等毒)
使用15-20毫升/畝噴霧(治療性)本品為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具有觸殺和胃毒作用,通過與害蟲鈉離子通道相互作用而破壞其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使害蟲死亡。建議與其他作用機制不同的殺蟲劑輪換使用以延緩產生抗性;每季最多使用3次,安全間隔期為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