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癥狀:在我國華北地區(qū)、華東地區(qū),年發(fā)生2~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春3~4月羽化,以第2代幼蟲發(fā)生期8~9月為害較重。成蟲有趨光性,在羽化后3~4天開始產卵,成塊產于葉背,每塊數十粒至百余粒,每雌可產400余粒,經5~6天解化。初齡幼蟲群集為害,3齡后開始分散,受驚有假死習性。幼蟲共7齡,發(fā)育歷期40~50天,老熟后在地表結繭化蛹。第2代老熟幼蟲從9月份開始,向溝坡、道旁等處轉移化蛹越冬。
發(fā)病規(guī)律:在中國華北、東北及西南等地有發(fā)生,1年發(fā)生2~3代,食性雜,除為害玉米外,也為害豆類、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棉花等作物。為害玉米的主要為第二代幼蟲。
病害病原:體長14~18mm,翅展33~46mm。雄蛾觸角櫛齒狀,下唇須背面和尖端黑褐色。腹部背面黃色,每腹節(jié)中央有1個黑斑,兩側各有2個黑斑。前翅表面多少帶黃色,散布黑色斑點,黑點數因個體差異,各不相同。夏末出現的個體略小,前翅幾乎呈白色,翅表黑斑數目較多。
防治方法:56%辛硫磷乳油(低毒)
使用360-450克/公頃噴霧(治療性)辛硫磷是有機磷殺蟲劑,以觸殺和胃毒為主,對蟲卵也有一定殺傷作用。建議與其他作用機制不同的殺蟲劑交替使用不得與堿性農藥等物質混用,以免降低藥效。高粱、黃瓜、菜豆和甜萊等都對辛硫磷敏感,避免飄移產生藥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