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為害:馬鈴薯癌腫病為害極大,主要分布云南,四川的局部地區(qū)。
癥狀:主要為害地下部,被害塊莖或匍匐莖由于病菌刺激寄主細胞不斷分裂,形成大大小小花菜頭狀的瘤,表皮常龜裂。癌腫組織前期呈黃白色,后期變黑褐色,松軟,易腐爛并產(chǎn)生惡臭。病薯在窖藏期仍能繼續(xù)擴展為害,甚至造成爛窖,病薯變黑,發(fā)生惡臭。地上部染病時,田間病株初期與健株無明顯區(qū)別,后期病株較健抹高,葉色濃綠,分枝多。重病田塊部分病株的花、莖、葉均可被害而產(chǎn)生癌腫病變。
病原:病原為內(nèi)生集壺菌成馬鈴薯癌腫菌,屬鞭毛菌亞門真菌。
發(fā)病規(guī)律:病原在土中以球形或洋梨形的單鞭毛游動孢子,用細胞溶解作用穿過馬鈴薯表皮細胞,并刺激細胞增生為異常肥大的腫瘤,腫瘤破碎后,大量的分生孢子囊又散布到土壤中,成為主要的侵染源,借種薯調(diào)運作遠距離傳播,土壤、病殘體、牲畜糞便、農(nóng)具等也可傳病。一般多霧、日照短,氣候涼爽,晝夜溫差大,特別是土壤濕度達飽和狀態(tài),溫度在12-24°C的山坡、深谷地區(qū)發(fā)病均重。
防治措施:
(1)嚴格檢疫,劃定疫區(qū)和保護區(qū)。嚴禁疫區(qū)種薯向外調(diào)運,病田的土壤及其生長的植物也要嚴禁外移。
(2)可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
(3)重病地不宜種馬鈴薯,一般病地也應根據(jù)實際情況改種非茄科作物。
(4)加強栽培管理,做到勤中耕施用凈糞,增施磷鉀肥,及時挖除病株集中燒毀。
(5)70%植株出苗至齊苗期,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澆灌;苗期、蕾期噴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或25%嘧菌酯懸浮劑1000倍液,或50%烯酰嗎啉800倍液,每次畝噴藥液50-60L.,有一定防治效果。
如果您對科萊茵水溶肥感興趣,或想了解更多水溶肥知識,您可以點擊在線留言給我們留言,或撥打 400-699-2268 向我們咨詢,我們誠摯歡迎您的來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