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為害:草莓黃萎病是草萄生產中的常見病害之一。在草莓產地普遍發(fā)生,除為害草莓外,還為害茄子,番茄、甜瓜、黃瓜和棉花等作物。
癥狀:草莓黃萎病開始發(fā)病時首先侵染外圍葉片、葉柄,葉片上產生黑褐色小型病斑,葉片失去光澤,從葉緣和葉脈間開始變成黃褐色萎蔫,干燥時枯死。新葉感病表現出無生氣、變灰綠或淡褐色下垂,繼而從下部葉片開始變成青枯狀萎蔫直至整株枯死。被害株葉柄、果柄和根莖橫切面可見維管束的部分或全部變褐。根在發(fā)病初期無異常,病株死亡后地上部分變黑褐色腐敗。當病株下部葉片變黃褐色時,根便變成黑褐色而腐敗,有時在植株的一側發(fā)病,而另一側無病,呈現所謂"半身枯萎"癥狀,病株基本不結果或果實不膨大。
病原:病原為大麗輪枝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病規(guī)律:病原菌在寄主病殘體內以菌絲體或厚坦孢子或擬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可存活 6-8年。帶菌土壤是病害侵染的主要來源,環(huán)境條件適宜時,病菌借助帶病母株、土壤、水源及農具等進行傳播,從植株根部傷口或直接從幼根的表皮和根毛侵入,在植株維管束內繁殖,不斷擴散到植株葉及根系,引起植株系統性發(fā)病,最后干枯死亡。病菌喜溫暖潮濕環(huán)境,發(fā)病最適宜氣候條件為25C-28°C,相對濕度60%-85%,草莓黃萎病的發(fā)病盛期在育苗中后期、假植期和定植初期。此病為害性大,是頑固性土傳病害。土壤通透性差,過干過濕、多年連作、氮肥過多或有線蟲為害的地塊易導致黃萎病的嚴重發(fā)生。
防治措施:
(1)實行草莓與水稻輪作,避免連作重茬;清除病殘體,及時燒毀。
(2)夏季進行大陽能清毒土壤;栽種無病健壯秧苗,無病母株匐莖的先端著地以前就切取,插入無病土壤中,使其生根,作為母株育苗。
(3)草莓移裁時可用25%嘧菌酯懸浮劑1500倍液,或60%三氯異氰尿酸片劑1000倍液,或30%惡霉靈水劑1000-1500倍液,或70%硫菌靈300-400倍液,或40%苯醚嘧菌脂懸浮劑1500-2000倍液浸根或裁后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