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癥狀:一、生活習性。(一)成蟲。成蟲羽化后還需補充營養(yǎng),以花蜜為食。成蟲具有趨光性和趨化性,對糖醋酒液有較強趨性。成蟲晝伏夜出,白天潛伏于植株葉間、枯葉雜草或土縫等隱蔽場所,受驚時可作短距離飛行,夜間進行取食、交配產卵,以20:00~22:00活動最盛。(二)幼蟲。初孵幼蟲先取食卵殼,2~5小時后陸續(xù)從茸毛內爬出,群集葉背。3齡前群集為害,但食量小,4l齡后食量大增,占幼蟲一生食量的88%~92%。晝伏夜出,有假死性,受驚擾即落地。蟲口密度過大時,可成群遷徙和自相殘殺。老然幼蟲有強的負趨光性,白天隱匿在葉背、植株中下部,有時隱藏于松表土中及枯枝落葉中,陰雨天全天為害。老熟幼蟲一般入表土3mm處或在枯枝落葉中做土室化蠅。二、為害癥狀。幼蟲食葉成缺刻或孔洞,嚴重的把葉片吃光,僅剩下葉柄、葉脈,對產量影響很大。三、為害作物。為害甘藍、花椰菜、白菜、蘿卜、萵、大蔥、番茄、青椒等170多種蔬菜和作物。
發(fā)病規(guī)律:一、世代。甜菜夜策每年發(fā)生的代數(shù)由北向南逐漸增加。陜西4~5代,北京5代,山東5代,湖北5~6代,江西6~7代,福建8~10代,廣東10~11代,世代重疊。二、越冬。江蘇、陜西以北地區(qū),以蝠在土室中越冬;也可以成蟲在北方地區(qū)溫室中越冬;華南地區(qū)無越冬現(xiàn)象,可終年繁殖為害。三、氣候。在-12℃以下經數(shù)日即死亡。初冬和越冬期死亡是影響春季成蟲大發(fā)生重要因素。四、發(fā)生區(qū)域。各地均有分布。
病害病原:一、甜菜夜蛾,鱗翅目、夜蛾科。二、形態(tài):(一)幼蟲體色變化很大,有綠色、暗綠色、黃褐色、黑褐色等,腹部體側氣門下線為明顯的黃白色縱帶,有時呈粉紅色。(二)成蟲晝伏夜出,有強趨光性和弱趨化性,大齡幼蟲有假死性,老熟幼蟲入土吐絲化蠅。成蟲體長10~14mm,翅展25~34mm。體灰褐色。前翅中央近前緣外方有腎形斑1個,內方有園形斑1個。后翅銀白色。(三)卵圓饅頭形,白色,表面有放射狀的隆起線。(四)體長10mm左右,黃褐色。
防治方法:98%殺螟丹可溶粉劑(中等毒)
使用441-588克/公頃噴霧(治療性)一、在1-3齡幼蟲盛發(fā)期噴藥1次,噴藥時應使藥液濕潤全部枝葉時,防治效果最佳。二、大風天或降雨前后,請勿施藥。三、本品在白菜上的安全間隔期為7天,每季作物最多使用3次。四、本品對十字花科蔬菜的幼苗較敏感,使用該藥時,應避免濺及這類作物。五、建議與其它作用機制不同的殺蟲劑輪換使用,以延緩抗性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