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癥狀:一、生活習性。金針蟲適生于干旱區(qū)域,2~3年完成1代,以幼蟲和成蟲在土中越冬。翌年4月中句至5月上、中旬為活動盛期,白天潛伏于表土內,夜間出土交配產卵,雌蟲無飛翔能力,每雌平均產卵90粒左右;雄蟲善飛,有趨光性。孵化后的幼蟲在食料充足的條件下,當年體長可長到15mm以上;第三年幼蟲老熟在16~20cm深的土層內作土室化,羽化后的成蟲當年在原蝸室內越冬。當10cm深土溫平均為6.7C時幼蟲開始活動,9.2℃時開始危害,15.1~16.6℃時危害最重。當土溫升高到19.1~23.3℃時,隨著土溫漸升,幼蟲則潛入深土層中越夏。夏天過后隨著土溫漸降則幼蟲又上升到地表。由于金針蟲雌成蟲活動能力弱,一般多在原地交尾產卵,故擴散危害受到限制,因此在蟲口高的田內一次防治后,短期內種群密度不易回升。成蟲稍有假死性,雄蟲交配后3~5天即死亡,雌蟲產卵后不久亦死亡。二、為害特點。在土中為害新播種子,咬斷幼苗,并能鉆到根和莖內取食。
發(fā)病規(guī)律:金針蟲一般多分布在水地或濕度大的低洼粘土水地,約3年完成1代。成蟲活動能力強,對剛腐爛的禾本科草類有趨性。7月份為成蟲產卵盛期,卵多產于地表內。經8~21天,卵發(fā)育成幼蟲。幼蟲喜潮濕及微偏酸性的土壤,危害盛期的最適土溫較金針蟲低,約為7~13℃。當土溫升至17℃時即逐漸停止危害。
病害病原:金針蟲的老熱幼蟲體長20~30mm,呈筒形,細長略扁。體壁堅硬而光滑,上有黃色細毛,尤以兩側較密。體黃色,前頭和口器暗褐色,頭扁平,上唇為三又狀突起,胸、腹部背面正中有一條細縱溝。尾節(jié)深褐色,未端有2分叉,兩叉內側各有1小齒。各體節(jié)寬大于長,從頭部至第9腹節(jié)漸寬。細胸金針蟲老熟幼蟲體長約32mm,寬約1.5mm,細長圓筒形,淡黃色,體殼堅硬而光亮。頭部扁平,口器深褐色。第一胸節(jié)稍短于第二、三胸節(jié)。尾節(jié)園錐形,近基部兩側各有1個褐色園斑和4條褐色縱紋,頂端具1個圓形突起。
防治方法:(1)5%丁硫克百威顆粒劑(中等毒)
使用3000-4000克/畝撒施(治療性)本產品以沙為載體,含有殺蟲有效成分為丁硫克百威,外觀為紫色疏松顆粒,是一種廣譜性殺蟲劑,具有內吸、觸殺、胃毒等作用方式,能防治溝金針蟲。
(2)30%聚醛甲萘威粉劑(中等毒)
使用600-750克/畝毒飼撒施(治療性)在傍晚黃昏或早晨施藥,施藥后效果明顯,一般在作物苗期使用,效果更佳。遇較大雨水,需重新施藥。在播種或移栽后撒施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