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癥狀:一、生活習性。(一)成蟲。成蟲白天潛伏于表土內(nèi),夜間出土交配產(chǎn)卵。雌蟲無飛翔能力,雄成蟲善飛,有趨光性。5月上旬幼蟲孵化,在食為充足的條件下,當年體長可至15mm以上,到第3年8月下旬,(二)幼蟲。幼蟲老熟,于16~20cm深的土層內(nèi)作土室化蠅。二、為害特點。幼蟲在土中取食播種下的種子、萌出的幼芽、菜苗的根部,致使作物枯萎致死,造成缺苗斷壟,甚至全田毀種。三、為害作物。禾谷類、薯類、豆類、甜菜、棉花和各種蔬菜和林木幼苗等。
發(fā)病規(guī)律:一、發(fā)生世代。每2~3年1代。二、越冬。以幼蟲和成蟲在土中越冬。三、發(fā)生時期。越冬成蟲于3月中旬至4月中旬為活動盛期。四、在我國主要分布于遼寧、河北、內(nèi)蒙古、山西、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陜西、甘肅、青海等省區(qū),屬于多食性地下害蟲。
病害病原:一、溝金針蟲是鞘翅目叩甲總科叩甲科的一種昆蟲,幼蟲別名鐵絲蟲、姜蟲、金齒耙等,成蟲則稱叩頭蟲。二、形態(tài)特征。(一)成蟲:票褐色。雌蟲體長14-17mm,寬約5mm;雄蟲體長14-18mm,寬約3.5mm。體扁平,全體被金灰色細毛。頭部扁平,頭頂呈三角形凹陷,密布刻點。雌蟲觸角短粗11節(jié),第三至第十節(jié)各節(jié)基細端粗,彼此約等長,約為前胸長度的2倍。雄蟲觸角較細長,12節(jié),長及鞘翅末端;第一節(jié)粗,棒狀,略弓彎;第二節(jié)短??;第三至第六節(jié)明顯加長而寬扁;第五、六節(jié)長于第三、四節(jié);自第六節(jié)起,漸向瑞部趨狹略長,末節(jié)頂端尖銳。雌蟲前胸較發(fā)達,背面呈半球狀隆起,后綠角突出外方;鞘翅長約為前胸長度的4倍,后翅退化。雄蟲鞘超長約為前胸長度的5倍。足淺褐色,雄蟲足較細長。(二)卵:近橢圓形,長徑0.7mm,短徑0.6mm,乳白色。(三)幼蟲:初孵時乳白色,頭部及尾節(jié)淡黃色,體長1.8-2.2mm。老熟幼蟲體長25-30mm,體形扁平,全體金黃色,被黃色細毛。頭部扁平,口部及前頭部暗褐色,上唇前線呈三齒狀突起。由胸背至第八腹節(jié)背面正中有1明顯的細縱溝。尾節(jié)黃褐色,其背面稍呈凹陷,且蜜布粗刻點,尾端分叉,各又內(nèi)側各有1小齒。(四):長紡錘形,乳白色。雌踴長16-22mm,寬約4.5mm;雄踴長15-19mm,寬約3.5mma雌蛹觸角長及后胸后綠,雄師觸角長達第八腹節(jié)。前胸背板隆起,前緣有1對劍狀細刺,后綠角突出部之尖端各有1枚劍狀刺,其兩側有小刺列。中胸較后胸稍短,背面中央呈半球狀隆起。翅袋基部左右不相接,由中胸兩側向腹面伸出。腿節(jié)與勝節(jié)幾乎相并,與體鋼成直角,附節(jié)與體軸平行;后足除附節(jié)外大部隱入翅袋下。腹部末端縱裂,向兩側形成角狀突出,向外略彎,尖端具黑褐色細齒。
防治方法:①5%丁硫克百威顆粒劑(中等毒)
使用3000-4000克/畝撒施(治療性)本產(chǎn)品以沙為載體,含有殺蟲有效成分為丁硫克百威,外觀為紫色疏松顆粒,是一種廣譜性殺蟲劑,具有內(nèi)吸、觸殺、胃毒等作用方式,能防治溝金針蟲。
②30%聚醛甲禁威粉劑(中等毒)
使用600-750克/畝毒撒施(治療性)在傍晚黃昏或早晨施藥,內(nèi)體外器,施藥后效果明顯,一般在作物苗期使用,效果更佳。遇較大雨水,需重新施藥。在播種或移栽后撤施一次。
如果您對科萊茵水溶肥感興趣,或想了解更多水溶肥知識,您可以點擊在線留言給我們留言,或撥打 400- 699-2268 向我們咨詢,我們誠摯歡迎您的來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