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癥狀:一、生活習性:次年3~4月越冬卵孵化為幼蟲,在嫩葉和幼果上取食。田間4~10月均可見,但以謝花后至幼果直徑4厘米期間為害最烈。第一、二代發(fā)生較整齊,也是主要的為害世代,以后各代世代重疊明顯。一齡幼蟲死亡率較高,二齡幼蟲是主要的取食蟲態(tài)。幼蟲老熟后在地面或樹皮縫隙中化。成蟲較活躍,尤以睛天中午活動最盛。成蟲將卵產于嫩葉、嫩枝和幼果組織內,產卵處呈淡黃色,每施一生可產卵25~75粒。秋季當氣溫降到17C以下時便停止發(fā)育。二、為害癥狀。幼果受害后其外觀受到較大損害,但內質影響不大。蟲口密度高時,較大的果實也可受害,但其癥狀會在短期內消失。嫩葉受害后,葉片變薄,中脈兩側出現(xiàn)灰白色或灰褐色條斑,表皮呈灰褐色,受害嚴重時葉片扭曲變形,生長勢衰弱。
發(fā)病規(guī)律:在氣溫較高的地區(qū)1年可發(fā)生7~8代,以卵在秋梢新葉組織內越冬。
病害病原:一、薊馬屬于纓翅目薊馬科。二、形態(tài)特征:體微小,體長0.5-2mm,很少超過7mm;黑色、福色或黃色;頭路呈后口式,口器鍵吸式,能挫破植物表皮,吸允汁液;觸角6-9節(jié),線狀,路呈念珠狀,一些節(jié)上有感覺器;翅狹長,邊緣有長而整齊的緣毛,脈紋最多有兩條縱脈;足的未端有泡狀的中墊,爪退化;雌性腹部末端園錐形,腹面有鋸齒狀產卵器,或呈圓柱形,無產卵器。
防治方法:①5%阿維·啶蟲瞇微乳劑(低毒(原藥高毒))
使用15-20毫升/畝噴霧(治療性)本品應用在花薊馬若蟲期施藥。稀釋農藥時應充分攪拌。注意在傍晚時要,施藥時均勻、周到,特別注意對葉片背面的噴霧。本品是由阿維菌素和啶蟲瞇復配而成的殺蟲劑,該產品有較強的觸殺和滲透作用,用于防治花薊馬的理想藥劑。安全間隔期為7天,每季最多使用次數(shù)為2次。
②25克/升溴氰菊酯乳油(中等毒)
使用20-40毫升/畝噴霧(治療性)本品應在害蟲低齡幼蟲或害蟲盛發(fā)期間施藥,注意噴霧均勻,視蟲害發(fā)生情況,每3天左右施藥一次。溴氰菊酯是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其殺蟲活性高,以觸殺和胃毒作用為主,對害蟲有一定的驅避與拒食作用,但無內吸和熏蒸作用。其作用部位是昆蟲神經系統(tǒng),是神經性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