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癥狀:一、生活習性。(一)成蟲。成蟲晝伏夜出,飛翔力弱,趨光性強,羽化后1~3天進行交配,再過1~2天開始產(chǎn)卵。卵多產(chǎn)在地面、土縫及草稈上,大發(fā)生時枝干、葉上都可產(chǎn),數(shù)十粒至百余粒成堆,每能可產(chǎn)1000~2000粒,越冬代僅200余粒。卵殼堅硬,能耐干耐濕,在水中浸24小時后仍能孵化,故可借水蔓延他處。(二)幼蟲。初孵幼蟲能吐絲隨風飄移。二、為害特點。幼蟲食芽葉及嫩莖,嚴重時葉片被吃光,形成光稈。
發(fā)病規(guī)律:一、世代。長江流域年生4~5代。二、越冬。以蝸在土中越冬。各代成蟲盛發(fā)期:6月上中旬,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9月中下旬,有的年份11月上中旬可出現(xiàn)少第五代成蟲。第2~4代卵期5~8天,幼蟲期18~20天,崤期8~10天完成一代需32~42天。三、發(fā)生區(qū)域。全國各地。
病害病原:一、大造橋蟲,屬鱗翅目,尺蛾科。二、形態(tài)。(一)成蟲。體長15~20mm,體色變異很大,有黃白、淡黃、淡褐、淺灰褐色,一般為淺灰褐色,散布有黑褐及淡黃色鱗片。觸角細長,超過前翅前緣中部,雄成蟲觸角淡黃色,羽毛狀,雌成蟲觸角暗灰色,絲狀。前翅頂端白色,其內(nèi)黑色。翅上的橫線和斑紋均為暗褐色,中室端具一白斑,白斑周圍有黑褐色圈。前翅亞基線和外橫線鋸齒狀,其間為灰黃色,外緣有7~8個半月形黑斑。(二)卵。青綠色,長橢園形,殼面附有許多凸粒。(三)幼蟲。老熟幼蟲體長38~49mm,黃綠色,圓筒形,表皮光滑。頭黃褐至褐綠色。背線寬,淡青至青綠色,由前胸直達尾端。亞背線灰綠至黑色,氣門上線深綠色,氣門線黃色雜有細黑縱線,氣門下線至腹部末端,淡黃綠色。腹部第2~5節(jié)背面前半部有一深黑色的短縱紋,以第2節(jié)為最長最黑,其他各節(jié)則或隱或現(xiàn)。在短縱紋后端兩側(cè)均有一黑粒突起,其上有一黑毛。腹足2對生于第6、10腹節(jié)。(四)。長約14mm,長圓形,深褐色有光澤,尾端尖,臀棘2根。
防治方法:①2.5%高效氯氟氟菊酯水乳劑(中等毒)
使用40-50毫升/畝噴霧(治療性)本品為非內(nèi)吸性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具有殺蟲譜廣,作用迅速等特性。不得與堿性農(nóng)藥等物質(zhì)混用,建議與其它作用機制的殺蟲劑交替使用。
②3%甲維:啶蟲瞇微乳劑(低毒)
使用40-50克/畝噴霧(治療性)本品應于害蟲卵解盛期或低齡幼蟲期使用。使用時根據(jù)需要呈現(xiàn)用現(xiàn)配,兌水后應攪拌均勻。本品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和啶蟲朕的復配制劑,有觸殺、胃毒和滲透作用。安全間隔期為7天,每季作物最多使用本品2次。本品不宜與堿性物質(zhì)混用。建議和其它作用機理不同的殺蟲劑輪換使用。對甲氨基阿維菌素和啶蟲瞇產(chǎn)生抗藥性的地區(qū)不宣使用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