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癥狀:一、生活習(xí)性。(一)成蟲。成蟲把卵產(chǎn)在根際附近土縫內(nèi)、土塊上或心葉里。(二)幼蟲。幼蟲期20天左右,共4齡,幼蟲受驚擾時分泌出黃色液體或卷曲落地,老熟后落地入土做土室化蠅。二、為害癥狀。成、幼蟲喜食菜葉,咬食葉片成缺刻或孔洞,嚴(yán)重的成網(wǎng)狀,只剩葉脈。成蟲常群聚為害。苗期發(fā)生較重時,可造成嚴(yán)重的缺苗斷壟甚至毀種。三、為害作物。為害白菜、油菜、蘿卜等多種十字花科作物。
發(fā)病規(guī)律:一、世代。長江以北每年發(fā)生2代。長江流域2~3代,廣西5~6代。二、越冬。以成蟲在菜田土縫、表土層5cm深處枯枝落葉下越冬。三、時期。5月第1代幼蟲發(fā)生,為害期1個月,5月中旬即見第1代成蟲。氣溫26℃時成蟲入土蟄伏越夏近3個月,8~9月份開始種植秋菜時,成蟲又外出交配產(chǎn)卵,發(fā)生2代幼蟲。每年4~5月、9~10月有2次為害高峰。
病害病原:一、大猿葉甲,屬鞘翅目,葉甲科。二、形態(tài)特征。(一)成蟲。長橢園形,體長4.7~5.2mm,體藍(lán)黑色,路具金屬光澤。頭部刻點粗且密,前胸背板拱凸,寬約為長的2倍。小盾片半圓形,光亮無點刻。鞘翅上具極粗深的皺狀刻點,中間隆起,翅端尤為明顯。腹部未端略尖。(二)卵。長約1.5mm,寬0.6mm,長橢圓形,表面光滑。(三)幼蟲。共4齡。老熟幼蟲體長約7.5mm,頭黑色,服部灰黃褐色,各節(jié)有灰褐色大小肉瘤約20個,排成2橫列,氣門下線、基線上肉瘤明顯。(四)。長約6.5mm,黃褐色,半球狀,腹部各節(jié)側(cè)面各具1叢黑色短小剛毛,腹部未端有1對又狀突起。
防治方法:(1)300克/升氯蟲噻蟲嗪懸浮劑(微毒)
使用27.8-33.3毫升/畝噴淋或灌根(治療性)移栽前5-7天,對水稀釋1500-3000倍液,根據(jù)苗床土壤干溫程度,每平方米苗床噴淋或灌根2-4升藥液。移栽時,建議帶土移栽。建議與其他作用機制不同的殺蟲劑輪換使用。本品由兩種作用機理的殺蟲劑混配而成,具有觸殺和胃毒作用。對刺吸式及咀喘式口器害蟲有效。施藥1次,安全間隔期14天。
(2)0.5%塞蟲胺顆粒劑(低毒)
使用4-5千克/畝拌土穴施(治療性)于移栽前將藥劑施于溝(穴)中,然后移裁,施藥后土。施藥后須保持一定的土壤縮情以利于有效成分的釋放和均勻分布。本品為新煙堿類殺蟲劑,是一種活性高,具有強內(nèi)吸性、觸殺和胃毒作用的廣譜殺蟲劑。每季最多使用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