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癥狀:一、生活習性。(一)成蟲:成蟲羽化后白天潛伏于葉叢下、土壤間隙內或其他隱蔽場所,黃昏后開始取食花蜜作為補充營養(yǎng),然后才能交尾產(chǎn)卵。每雌可產(chǎn)卵8~17塊,約1000~2000粒,最多可達3000粒以上。多產(chǎn)在植株高大、枝葉茂密嫩綠的棉株上部葉片背面,極少在葉片正面、葉柄及莖部。有無補充營養(yǎng)對產(chǎn)卵影響很大,不取食花蜜者產(chǎn)卵量很少。成蟲對糖、醋、酒液及發(fā)酵的胡蘿卜、豆餅有很強的趨性,對黑光燈也有很強的趨性。(二幼蟲:初孵幼蟲群集葉背取食下表皮和葉肉,并有吐絲隨風飄散的習性;2、3齡后分散為害;3齡前幼蟲取食葉肉,剩下表皮和葉脈,呈窗紗狀;4齡末期食量大增,咬食葉片成缺刻,僅留主脈,并食害幼莖、蕾和花;5~6齡幼蟲進入暴食階段,食量占幼蟲一生總食量的90%以上。每年7~10月為其盛發(fā)期,其中長江流域多在7~8月大發(fā)生,嚴重為害棉花、甘和蔬菜。二、為害特點。初孵幼蟲群集一起,在葉背取食葉肉,殘留上表皮或葉脈,出現(xiàn)篩網(wǎng)狀花葉。后分散為害,取食葉片和蕾鈴,嚴重的把葉片吃光,食害花和蕾鈴。斜紋夜域為害花時,先食害花蕊,后食害花瓣,雄蕊、雌蕊、柱頭被蛀害,花冠被吃或殘缺不全。三、為害作物。茄科、豆類、十字花科、綠葉蔬菜荷蒿、莧菜、萵苣、蔬菜、青菜等99科290種以上植物。
發(fā)病規(guī)律:一、發(fā)生區(qū)域分布。在黃河流域,8~9月是嚴重為害時期,甘薯、蔬菜等作物被害較重,棉花被害較輕。在華中地區(qū),2~4代為害棉花,7~8月份發(fā)生量大,為害最重。第1代盛蛾期在6月中下旬,多在蔬菜、綠肥上為害,第2代在5月下句至6月上旬,部分轉到棉田產(chǎn)卵,第3、4、5代分別發(fā)生于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上中旬,10~11月份還可以發(fā)生第6代。二、世代:在我國華北地區(qū)每年發(fā)生4~5代,長江流域5~6代,福建6~9代。幼蟲由于取食不同食料,發(fā)育參差不齊,造成世代重疊現(xiàn)象嚴重。三、越冬:華北大部分地區(qū)以蛹越冬,少數(shù)以老熟幼蟲入土作室越冬;在華南華南地區(qū)無滯育現(xiàn)象,終年繁殖;在長江流域以北的地區(qū),越冬問題尚無結論。四、氣候:斜紋夜蛾是一種喜溫性害蟲,其生長發(fā)育最適宜溫、濕度條件為溫度28~30℃,相對濕度75%~85%。38℃以上高溫和冬季低溫,對卵、幼蟲和蝠的發(fā)育都不利。當土壤濕度過低,含水雖在20%以下時,不利于幼蟲化崤和成蟲羽化。1~2齡幼蟲如遇暴風雨則大量死亡。蛹期大雨,田間積水也不利于羽化。五、栽培:田間水肥好,作物生長茂盛的田塊,蟲口密度往往較大。土壤含水量在20%以下,對化、羽化均不利。
病害病原:一、斜紋夜規(guī),屬鱗翅目,夜蛾科。二、形態(tài)特征:(一)成蟲。體長14~20mm,翅展35~41mm。頭胸灰褐色或白色,下唇須灰褐色,各節(jié)端部有暗褐色斑,胸部背面灰褐色,被鱗片及少數(shù)毛。前翅褐色,雄的色較深,基線不顯,亞基線灰黃色,波浪形,在臀脈之后向內彎曲,中橫線不顯,外橫線灰色,波浪形,在第2肘脈后方向外彎,亞外緣線與外緣線褐色,近于平行,未端略向內彎;環(huán)紋不顯,自環(huán)紋處向后至后緣為褐灰色斑;腎紋黑褐色,內側灰黃色,外側上角前方有一橘黃色斑,環(huán)紋與腎紋間有斜紋,由3條黃白色線組成;中室M+Cu脈黃白色,將斜紋橫切;亞基線與基線間棕褐色間藍灰色,除緣脈處為灰黃色條紋外,其后有一叉形紋,外橫線的外方,從翅尖起至后緣有灰藍色斑,向后形成一彎曲內凹的寬帶(雌城色灰黃),外緣線內方各縱脈間有黑色小點,緣毛褐黑色間白色。后翅銀白色,半透明,微閃紫光,翅脈及外緣淡褐色,橫脈紋不顯,緣毛白色。足褐色,各足脛節(jié)有灰色毛,均無刺,各節(jié)末端灰色。腹部背面褐灰色,第1、2、3節(jié)背面有褐色毛簇,主要為鱗片。(二)卵。粒半球形,直徑0.4~0.5mm,初產(chǎn)黃白色,后轉淡綠,孵化前紫黑色??v棱從上部直達底部,卵殼表面有細的網(wǎng)狀花紋,縱棱自頂部直達底部,中部共有36~39條??v棱間橫道下陷,橫格凸出。卵塊形狀不一,每塊有卵約300粒,中央有3~4層,周圍有1~2層,外有駝色茸毛。(三)幼蟲。共6齡,少數(shù)7~8齡。老熟幼蟲體長35~51mm,頭部黑褐色,胸腹部顏色因寄主和蟲口密度不同而異:土黃色、青黃色、灰褐色或暗綠色,背線、亞背線及氣門下線均為灰黃色及橙黃色。從中胸至第9腹節(jié)在亞背線內側有三角形黑斑1對,其中以第1、7、8腹節(jié)的最大。胸足近黑色,腹足暗褐色。(四)。長約15~20mm,赤褐色至暗褐色,腹部第1~3節(jié)背面光滑,第4~7節(jié)背面近前緣處密布園形刻點。氣門黑褐色,橢園形隆起,前緣很寬,后緣鋸齒狀。腹部氣門后緣為鋸齒狀,其后有一凹陷的空腔。腹部末端有1對彎曲的粗刺,刺基分開,尖端不成鉤狀。
防治方法: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中等毒)
使用40-50毫升/畝噴霧(治療性)安全間隔期為7天,每季最多使用次數(shù)為3次。按推薦劑量,兌水均勻噴霧。大風天或預計1小時內有降雨,請勿施藥。本品為非內吸性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具有殺蟲譜廣,作用迅速等特性。